后一页
前一页
回目录
回首页
《工人绥惠略夫》



译了《工人绥惠略夫》之后(2)

  阿尔志跋绥夫(M.Artsybashev)(3)在一八七八年生于南俄的一个小都市;据系统和氏姓是鞑靼人(4),但在他血管里夹流着俄,法,乔具亚(Georgia)(5),波兰的血液。他的父亲是退职军官;他的母亲是有名的波兰革命者珂修支珂(Kosciusko)(6)的曾孙女,他三岁时便死去了,只将肺结核留给他做遗产。他因此常常生病,一九○五年这病终于成实,没有全愈的希望了。
  阿尔志跋绥夫少年时,进了一个乡下的中学一直到五年级;自己说:全不知道在那里做些甚么事。他从小喜欢绘画,便决计进了哈理珂夫(Kharkov)(7)绘画学校,这时候是十六岁。其时他很穷,住在污秽的屋角里而且挨饿,又缺钱去买最要紧的东西:颜料和麻布。他因为生计,便给小日报画些漫画,做点短论文和滑稽小说,这是他做文章的开头。
  在绘画学校一年之后,阿尔志跋绥夫便到彼得堡,最初二年,做一个地方事务官的书记。一九○一年,做了他第一篇的小说《都玛罗夫》(Pasha Tumarov)(8),是显示俄国中学的黑暗的;此外又做了两篇短篇小说。这时他被密罗留皤夫(Miroljubov)(8)赏识了,请他做他的杂志的副编辑,这事于他的生涯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:使他终于成了文人。
  一九○四年阿尔志跋绥夫又发表几篇短篇小说,如《旗手戈罗波夫》,《狂人》,《妻》,《兰兑之死》等,而最末的一篇使他有名。一九○五年发生革命了,他也许多时候专做他的事:无治的个人主义(Anarchistische Individualismus)(10)的说教。他做成若干小说,都是驱使那革命的心理和典型做材料的;他自己以为最好的是《朝影》和《血迹》。这时候,他便得了文字之祸,受了死刑的判决,但俄国官宪,比欧洲文明国虽然黑暗,比亚洲文明国却文明多了,不久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,阿尔志跋绥夫无罪了。
  此后,他便将那发生问题的有名的《赛宁》(Sanin)(11)出了版。这小说的成就,还在做《革命的故事》之前,但此时才印成一本书籍。这书的中心思想,自然也是无治的个人主义或可以说个人的无治主义。赛宁的言行全表明人生的目的只在于获得个人的幸福与欢娱,此外生活上的欲求,全是虚伪。他对他的朋友说:
  “你说对于立宪的烦闷,比对于你自己生活的意义和趣味尤其多。我却不信。你的烦闷,并不在立宪问题,只在你自己的生活不能使你有趣罢了。我这样想。倘说不然,便是说诳。又告诉你,你的烦闷也不是因为生活的不满,只因为我的妹子理陀不爱你,这是真的。”
  他的烦闷既不在于政治,便怎样呢?赛宁说:
  “我只知道一件事,我不愿生活于我有苦痛。所以应该满足了自然的欲求。”
  赛宁这样实做了。
  这所谓自然的欲求,是专指肉体的欲,于是阿尔志跋绥夫得了性欲描写的作家这一个称号,许多批评家也同声攻击起来了。
  批评家的攻击,是以为他这书诱惑青年。而阿尔志跋绥夫的解辩,则以为“这一种典型,在纯粹的形态上虽然还新鲜而且希有,但这精神却寄宿在新俄国的各个新的,勇的,强的代表者之中。”
  批评家以为一本《赛宁》,教俄国青年向堕落里走,其实是武断的。诗人的感觉,本来比寻常更其锐敏,所以阿尔志跋绥夫早在社会里觉到这一种倾向,做出《赛宁》来。人都知道,十九世纪末的俄国,思潮最为勃兴,中心是个人主义;
  这思潮渐渐酿成社会运动,终于现出一九○五年的革命。约一年,这运动慢慢平静下去,俄国青年的性欲运动却显著起来了;但性欲本是生物的本能,所以便在社会运动时期,自然也参互在里面,只是失意之后社会运动熄了迹,这便格外显露罢了。阿尔志跋绥夫是诗人,所以在一九○五年之前,已经写出一个以性欲为第一义的典型人物来。
  这一种倾向,虽然可以说是人性的趋势,但总不免便是颓唐。赛宁的议论,也不过一个败绩的颓唐的强者的不圆满的辩解。阿尔志跋绥夫也知道,赛宁只是现代人的一面,于是又写出一个别一面的绥惠略夫(12)来,而更为重要。他写给德国人毕拉特(A.Billard)的信里面说:
  “这故事,是显示着我的世界观的要素和我的最重要的观念。”
  阿尔志跋绥夫是主观的作家,所以赛宁和绥惠略夫的意见,便是他自己的意见。这些意见,在本书第一,四,五,九,十,十四章里说得很分明。
  人是生物,生命便是第一义,改革者为了许多不幸者们,“将一生最宝贵的去做牺牲,”“为了共同事业跑到死里去,”只剩了一个绥惠略夫了。而绥惠略夫也只是偷活在追蹑里,包围过来的便是灭亡;这苦楚,不但与幸福者全不相通,便是与所谓“不幸者们”也全不相通,他们反帮了追蹑者来加迫害,欣幸他的死亡,而“在别一方面,也正如幸福者一般的糟蹋生活”。
  绥惠略夫在这无路可走的境遇里,不能不寻出一条可走的道路来;他想了,对人的声明是第一章里和亚拉借夫(13)的闲谈,自心的交争是第十章里和梦幻的黑铁匠的辩论。他根据着“经验”,不得不对于托尔斯泰(14)的无抵抗主义发生反抗,而且对于不幸者们也和对于幸福者一样的宣战了。
  于是便成就了绥惠略夫对于社会的复仇。
  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新兴文学典型的代表作家的一人,流派是写实主义,表现之深刻,在侪辈中称为达了极致。但我们在本书里,可以看出微微的传奇派色采来。这看他寄给毕拉特的信也明白:
  “真的,我的长发是很强的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,我虽然没有赞同他的‘勿抗恶’的主意。他只是艺术家这一面使我佩服,而且我也不能从我的作品的外形上,避去他的影响,陀思妥夫斯奇(Dostojevski)和契诃夫(Tshe-khov)(15)也差不多是一样的事。雩俄(Victor Hugo)和瞿提(Goethe)(16)也常在我眼前。这五个姓氏便是我的先生和我的文学的导师的姓氏。
  “我们这里时时有人说,我是受了尼采(Nietzsche)(17)的影响的。这在我很诧异,极简单的理由,便是我并没有读过尼采。……于我更相近,更了解的是思谛纳尔(Max Stirner)(18)”。
  然而绥惠略夫却确乎显出尼采式的强者的色采来。
  他用了力量和意志的全副,终身战争,就是用了炸弹和手枪,反抗而且沦灭(Untergehen)。
  阿尔志跋绥夫是厌世主义的作家,在思想黯淡的时节,做了这一本被绝望所包围的书。亚拉借夫说是“愤激”,他不承认。但看这书中的人物,伟大如绥惠略夫和亚拉借夫——他虽然不能坚持无抵抗主义,但终于为爱做了牺牲,——不消说了;便是其余的小人物,借此衬出不可救药的社会的,也仍然时时露出人性来,这流露,便是于无意中愈显出俄国人民的伟大。我们试在本国一搜索,恐怕除了帐幔后的老男女和小贩商人以外,很不容易见到别的人物;俄国有了,而阿尔志跋绥夫还感慨,所以这或者仍然是一部“愤激”的书。
  这一篇,是从S.Bugow und A.Billard 同译的《革命的故事》(19)(Revolution-geschichten)里译出的,除了几处不得已的地方,几乎是逐字译。我本来还没有翻译这书的力量,幸而得了我的朋友齐宗颐(20)君给我许多指点和修正,这才居然脱稿了,我很感谢。
  一九二一年四月十五日记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    《工人绥惠略夫》 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,鲁迅自德译本转译,最初连载于一九二一年七月至十二月《小说月报》第十二卷第七号至第十二号。单行本于一九二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,列为《文学研究会丛书》之一。改版本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印成,列为《未名丛刊》之一,上海北新书局发行。
  (2) 本篇最初发表于《小说月报》第十二卷第七号(一九二一年七月),后收入《工人绥惠略夫》初版本卷首。
  (3) 阿尔志跋绥夫(M.Q.EHGRSNOIJ,1878—1927) 俄国作家。他的作品在俄国革命运动高涨期,带有揭发沙皇黑暗统治的倾向;
  但在一九○五年革命失败后,成了颓废主义文学的代表者之一,著有《工人绥惠略夫》、《沙宁》等。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,死于波兰华沙。
  (4) 鞑靼人 苏联民族之一,有俄罗斯联邦鞑靼自治共和国。
  (5) 乔具亚 通译格鲁吉亚,现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。
  (6) 珂修支珂(T.Kosciuszko,1746—1817) 通译珂斯秋希科,波兰爱国者,一七九四年在波兰领导武装起义,反对俄国和普鲁士。
  (7) 哈理珂夫 通译哈尔科夫,苏联乌克兰第二大城市。
  (8) 《都玛罗夫》 应为《托曼诺夫》(原题《托曼诺夫将军》)。
  (9) 密罗留皤夫(B.C.LPHTUVSTJ,1860—1939) 俄国作家、出版家。当时是《大众杂志》的主编和发行人。
  (10) 无治的个人主义 即无政府的个人主义。
  (11) 《赛宁》 通译《沙宁》,长篇小说,发表于一九○七年。
  (12) 绥惠略夫 《工人绥惠略夫》中的主人公。
  (13) 亚拉借夫 《工人绥惠略夫》中的人物。
  (14) 托尔斯泰(C.D.WTUXYTZ,1828—1910) 俄国作家。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。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,同时又宣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“勿以暴力抗恶”等说教。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《战争与和平》、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、《复活》等。
  (15) 陀思妥夫斯奇([.L. TXYTIJX]PZ,1821—1881) 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,俄国作家。一八四九年因参加反对沙皇政府的革命团体被判死刑,后改判苦役流放。主要作品有《穷人》、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》、《罪与罚》等。契诃夫,参看本卷第404页看注 。
  (16) 雩俄 通译雨果,参见本卷第438页注(2)。瞿提(J.W.von Goethe,1749—1832),通译歌德,德国诗人、学者。主要著作有诗剧《浮士德》和小说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等。
  (17) 尼采(1844—1900) 德国哲学家,唯意志论和“超人哲学”的鼓吹者。著有《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等。
  (18) 思谛纳尔(M.Stirner,1806—1856) 通译施蒂纳,原名施米特(K.Schmidt),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。著有《个人及其所有》等。
  (19) 《革命的故事》 德国S.布果夫和A.比拉尔特合译的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短篇小说集,其中包括《工人绥惠略夫》、《血痕》(即《血迹》)、《朝影》、《托曼诺夫将军》(即《都玛罗夫》)和《医生》。
  (20) 齐宗颐(1881—1965) 字寿山,河北高阳人。德国柏林大学毕业,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、视学。一九二六年七月间曾与鲁迅从德文转译荷兰望·蔼覃的长篇童话《小约翰》。


后一页
前一页
回目录
回首页